新基建助力智慧市政發展 新城建賦能基礎設施建設
發布時間:
2022-10-20 17:03
來源:
路面分公司
新基建助力智慧市政發展
新城建賦能基礎設施建設
—在“新基建”背景下探索智慧市政建設給企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論文作者:孫建
演講者:孫建
【摘要】作為智能化、數字化實施程度普遍不高的傳統建筑企業,思考“新基建”中未來建造智能化發展的路徑,文章以“智慧市政”城市綜合管廊建設為例,分析了智慧市政建設給企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并提出了應對策略,為公司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建造、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
【關鍵詞】新基建;智慧城市;高質量發展;應對策略
一、背景介紹
建設“智慧城市”是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創新驅動發展、推動新型城鎮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近幾年來,隨著“智慧城市”概念興起,“智慧市政”也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登上歷史舞臺。全國已有近800座城市宣布建設“智慧城市”,成果差強人意。當前,從中央到地方按照“適度超前”的節奏加快部署“新基建”,以及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共建“一帶一路”等重大機遇,給“智慧市政”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
隨著城市發展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但規模龐大、錯綜復雜的地下管線建設與管理,普遍滯后于城市建設總體水平,地下管線在施工、運營和維護過程中各類事故時有發生。通過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高新技術手段,科學高效地統籌管理地下管線,是“智慧市政”建設的必然趨勢和當務之急。
根據《重慶市城市綜合管廊建設“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至2025年末,力爭城市新區新建道路綜合管廊配建率不小于30%。預計建成綜合管廊廊體約815公里,纜線綜合管廊約655公里。重慶將結合城市更新、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道路建設、老舊小區改造等舉措,大力推進量大面廣的纜線管廊建設,逐步構建山地城市特色的“干-支-纜”綜合管廊體系。實現管廊主體與智慧監控設備同步設計、施工、驗收,形成市、區縣(組團)、項目三級智慧管理體系,筑起城市地下“新動脈”。
市政一公司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力軍,現擁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壹級,公路工程施工總承包壹級、橋梁工程專業承包壹級、環保工程專業承包壹級、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專業承包壹級等各項資質,具備由傳統市政建設向城市智慧化建設邁進的綜合實力,故本文以“智慧市政”-城市綜合管廊建設為例,著重探討“智慧市政”建設給企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及應對策略。
二、概念識別
“智慧市政”是指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網格化系統、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對市政設施的規劃、設計、施工、運維以及監督進行整體管控,以節約成本、加快效率以及提升服務,實現數字化精細化監管。
城市綜合管廊是指城市內用于集中敷設供水、排水、燃氣、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等兩類及以上市政公用管線的構筑物及其附屬設施,設有專門的人員出入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等。城市綜合管廊的建設極大方便了市政地線管線的檢修和維護,有效減少路面開挖對城市交通帶來擁堵問題、安全問題,是“智慧市政”的重要內容,是“智慧城市”的“里子”工程、良心工程。
綜合管廊一般分為干線綜合管廊、支線綜合管廊、纜線綜合管廊三種。干線綜合管廊用于容納城市主干工程管線,采用獨立分艙方式建設,通常設置在機動車道、道路綠化帶下面;支線綜合管廊用于容納城市配給工程管線,采用單艙或雙艙方式建設,通常設置在道路綠化帶、人行道或非機動車道下;纜線綜合管廊采用淺埋溝道方式建設,設有可開啟蓋板但其內部空間不能滿足人員正常通行要求,用于容納電力電纜和通信線纜,通常設置在人行道下。
市政一公司承建的悅港北路(空港新城段)道路工程,其中包含纜線管廊(裝配式綜合管廊)工程,用于敷設24孔電力及通信排管,位于人行道及綠化帶下,全線長約3.25km。該項目是市政一公司首次進軍“智慧市政”領域,將成為公司發展歷程中又一重要里程碑。
三、行業現狀
1.華東和西南地區為國內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先鋒
![]() |
從地區劃分來看,截至 2020 年數據,華東地區和西南地區地下綜合管廊建成長度為 2125 公里和 1813.8 公里,分別占 2020 年全國綜合管廊總長度的 29.55%和 25.22%,為國內地下綜合管廊建筑主要發力地區。
2. PPP 模式為我國綜合管廊建設的主要模式
在投資模式方面,地下綜合管廊項目是典型的具有一定收益性且需要長期運營的基礎設施項目,適合采用PPP模式進行投資建設。
PPP 模式在于將社會資本引入到了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領域,社會資本通過組建項目公司(SPV)承擔設計、建設、運維等大部分工作,運營期內,SPV 向管線單位收取租賃費用,相關部門每年對管廊實際運營情況進行考核,通過補貼和其他優惠的形式,給予 SPV 缺口補助。
PPP模式目前已經規范化,財政部與住建部選取的 25 座綜合管廊試點城市(廣州、成都、杭州、蘇州、廈門、青島、合肥等)均采用 PPP 模式實施項目。
其次,也有采用市場化合作兼特許經營模式。這種模式既可以解決政府財政的建設資金困難,又可以引入專業的合作方以及相關入廊單位,是一種一舉多得的投資模式。
例如:蘇州管廊公司以政府授予的特許經營權為保證,通過多渠道籌集資金用于管廊建設;承擔蘇州市地下綜合管廊規劃、投資、建設、運營、維護、咨詢及項目管理;與地下管廊相關的配套工程的投資及建設和其他管(隧)道工程的投資及建設任務。組建蘇州管廊公司,打破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單靠“政府投、政府建、政府管”的傳統模式,是蘇州市委、市政府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管廊建設戰略政策的一項創新舉措。
四、機遇
1.新城開發與老舊小區改造為綜合管廊建設提供重要“窗口期”
隨著“十四五”期間國內城鎮一體化建設的繼續深入,新城、新區不斷涌現,舊區改造不斷推進,有望為綜合管廊建設提供重要“窗口期”,同時綜合管廊對于推動新型城鎮化起到關鍵支撐作用。
2.綜合管廊有望迎來新一輪建設高潮
在“新城建”和“新基建”的建設熱潮、“穩增長”的壓力下,地下綜合管廊投資屬性凸顯,各省市陸續公布“十四五 ”綜合管廊規劃及相關重大項目規劃,值得重點關注的投資區域包括但不限于:重慶、四川成都 、湖北 、安徽 、江蘇南京、浙江寧波等。綜合管廊有望迎來新一輪建設高潮。
部分省市“十四五”期間綜合管廊規劃
地區 |
文件來源 |
內 容 |
十四五目標 (公里) |
建設投資 (億元) |
重慶市 |
《重慶市城市綜合管廊建設“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
至2025年末。力爭城市新區建道路綜合管配建率不小于30%預計,建成綜合管廊體約815公里 |
新建815 |
134.49 |
四川省 成都市 |
《成都市“十四五”城市建設規劃》 |
到2025年,累計建成359公里地下綜合管廊 |
累計359 |
/ |
湖北省 |
《湖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和“十四五”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方案》 |
至2025年,開工建設250公里以上,建成投運400公里以上 |
新建400 |
/ |
福建省 |
《福建省 “十四五”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 |
至2025年,地下綜合管廊里程超過300公里 |
累計300 |
51 |
山東省 |
《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 》 |
至2025年,新增城市地下綜合管廊120公里 |
新建120 |
/ |
廣西自 治區 |
《廣西城市市政地下管網建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 |
至2025年,新建城市地下綜合管廊160公里 |
新建160 |
50 |
江蘇省 南京市 |
《南京市“十四五”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規劃》 |
至2025年,規劃建設地下綜合管廊70公里 |
新建70 |
/ |
浙江省 寧波市 |
《寧波市城鄉建設發展“十四五規劃》 |
至2025年建成干支綜合管廊約50公里 |
新建50 |
/ |
3.“十四五”期間全國管廊市場空間巨大
結合國內城市道路建設情況及新建城市道路綜合管廊配建率,對“十四五”期間國內城市綜合管廊市場空間進行測算,核心假設如下:
(1)預計2021年至2025 年國內累計城市道路增速為 6.18% ;
(2)假設新建城市道路綜合管廊配建率穩步增長,故 2021年2025年配建率分別8.5%、9%、9.5%、10%、10.5% ;
(3)由于綜合管廊分為干線 、支線和纜線,干支線和纜線的建設成本差別較大 ,假設當年新建綜合管廊中干支線和纜線的比例為 3:7 ;
(4)假設干支線綜合管廊建設成本為 0.8億元/ 公里, 纜線管廊建設成本為 0.1 億元/ 公里。
預計2021年至2025年全國城市綜合管廊投資有望超過 5100億元,5年平均增速11.94%,復合增速達 14.02%。
由于綜合管廊 PPP 項目投資規模較大,從結構來看,綜合管廊項目成本主要包括兩大部分,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建筑安裝費用占比高,主要包括管廊本體、附屬設施及入廊管線等費用, 預計 “ 十四五 ” 期間其市場空間將逾 3800 億元。
五、挑戰
1. 細分賽道
央企為綜合管廊 PPP 項目社會資本的主要參與者,且多以 “央企總部+下屬施工公司+下屬設計院+下屬投資公司” 聯合體模式為主 ,央企聯合體優勢明顯,使得央企資本在綜合管廊 PPP項目中較易得到青睞,更易獲取優質項目。
對于我們資質完備、技術過硬和施工經驗豐富的地方國企來說,項目獲取受到地域因素影響較大,但仍有較大優勢。
2. BIM在市政基礎設施項目的應用較弱
BIM 技術作為智慧城市的基石,符合政策發展、工業互聯網和智慧城市的趨勢,受到我國的積極推動。近年來,多部門密集頒布相關文件推動 BIM 的自主創新及應用。從目前來看,BIM 技術主要應用于房屋建筑工程中,相較于傳統二維設計方式,BIM 具有可視化、協調性、模擬性等特點,BIM 技術的出現可有效針對、解決綜合管廊建設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相關政策的持續推動下,建筑 BIM 有望借“新基建”的東風徹底打開市場,在“智慧市政”項目的深層次應用將愈加廣泛。
3.復合型人才缺口較大
步入新時代,建筑業正由高能耗、高污染,向綠色發展、工業化發展、智慧化發展。圍繞著數字建筑,建筑人才正加速轉型升級,向著復合型的人才邁進。具有土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技術等專業知識,又具有智能設計、制造、施工、運維等專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勢必成為建筑行業的“香餑餑”。加強復合型人才的引進、培養和儲備,已勢在必行!
六、應對策略
面對“新基建”和“智慧城市”建設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對于我們市政施工企業而言,如何把握機遇、準確踩點、規避風險,是必須直面的現實問題。結合公司實際,主要談談以下幾點:
1.重視標前經營工作,加大市場營銷力度
重視標前經營工作,加強政策研究,把握重點、熱點區域的發展趨勢和動態,及時跟進國家政策(如:一帶一路、成渝經濟圈等),精心營銷布局,找準“新基建”與公司市政業務的契合點,依托優勢資源,進一步加大市場營銷力度,搶占智能城市、智慧公路、智慧城軌等領域新基建市場,提升市場份額,確保能夠快人一步。
2.加強同金融機構的緊密合作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資金是項目成敗的關鍵因素。從新基建的建設模式看,PPP、BOT、TOT等多樣化投資模式廣泛應用各類項目。項目想要順利落地實施,離不開金融機構特別是政策性銀行的大力支持。根據公司擅長的市政專業領域,積極與地方政府共同運作,謀劃、梳理、篩選項目,聯合項目咨詢單位,提前與金融機構溝通對接、緊密合作,整合、調度各方資源,有效推動項目融資,實現合規、優質的各類項目順利落地。
3.加強品牌建設,提升公司形象
實施品牌戰略,加強品牌建設,已成為企業未來發展的關鍵。對公司而言,要在新基建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必須要借助于自身品牌的打造與輸出,將品牌建設貫穿公司業務流程、管理過程中,特別是在認同感、客戶滿意度、行業代表性三個方面對企業品牌進行打造。公司一貫以“干一項工程,樹一座豐碑”為目標,尤其對新領域的項目,要著力打造一兩個品牌工程,形成良好的口碑,積累公司品牌資產,獲取更多業主的關注度、更多的工程信息,從而提前占領市場。
4. 創新體制提供人才支撐
繼續落實“人才強企”戰略,把人才隊伍建設置于公司發展的重要位置,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加強人才結構調整,持續優化人才梯隊,吸引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各類復合型人才,探索人才培養新路徑,逐步形成人才輩出、梯次遞進的專業市政隊伍培養新格局,為開展“新基建”業務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5.數字化、智慧化助力高質量發展
公司始終堅持以“新技術研發”為重點,加強技術攻關,圍繞智慧工地、智能建造、BIM+GIS、數字化裝備、管理信息化等領域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并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應用。采用BIM技術應用進行三維場布、三維模型、安裝專業BIM優化、BIM5D、無人機等技術,形成市政項目管理平臺;全面實現BIM在圖紙會審、質量、進度、成本、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管理的應用。積極開展BIM+(BIM+VR、BIM+AR、BIM+3D)、智慧工地一體化協同平臺、BIM5D成本應用等技術,賦能公司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建造,助推公司高質量發展。
七、結束語
風好正是揚帆時,奮楫逐浪天地寬。
“新基建”的時代已經到來,新征程的號角已經吹響,站在新起點上的市政一公司,面對“智慧城市”建設熱潮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定將擔負起新時代賦予的使命,發揚踔厲、凝心聚力,發揮自身優勢,把握新機遇,應對新挑戰,開拓新領域,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打造“50億級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綜合服務商”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譚忠盛,陳雪瑩,王秀英,等.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管理模式及關鍵技術[J].隧道建設,2016,36(10)頁.
[2]王軍,潘梁,陳光,李明,等.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困境與對策分析[J].建筑經濟,2016,37(7)頁.
[3]唐海華等.國內外市政共同溝建設和現狀和優勢[J].2001,2(07)頁.
[4]陳志龍,王玉兆.城市地下空間規劃[J].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5]劉新榮,王用新,孫輝.城市可持續發展與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J].地下空間,2004(12)頁.
上一頁
下一頁
相關附件:
企業資訊
黨團工作